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8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这话虽然肯定不招人待见,但事实是,除了种群遗传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咎由自取。

作者:王海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盛糖”大国:中国人不信,美国人却猜中了

2007年,中日医院杨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这个数字让当时卫生部的官员很难接受,甚至有人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质疑这个结果。

然而在杨文英教授公布这个数字的15年前,因获普利策奖的科普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而出名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戴蒙德教授的这个预言在当时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没有引起重视。今天“戴蒙德预言”不幸被证实。

据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国内外证据皆指向了这一结论

1、“节俭基因”学说

19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说,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人现在的糖尿病高发率。原来这部分人群,基本都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时代,而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稳定富足。

能够佐证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假说的案例还出现在瑙鲁。贫穷而又勤劳的岛民祖先把“节俭基因”一代代传给瑙鲁人,当外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带进岛上的时候,瑙鲁人身体里的这种基因一时无法适应突然降临的富足生活。而欧洲人则由于早已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节俭基因在他们体内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尿病。

2、“荷兰饥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