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是是现代临床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支,采用包括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理念亦即所谓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研究人类各种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临床学科,旨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精神健康。其不单涉及各种精神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涉及到应激相关障碍、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力、心理、语言、情绪、行为、品行发育障碍的防治、矫正和处置问题。现代精神医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实践上已发展到与社会心理卫生相结合的阶段。

    精神医学分支学科——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往往涉及到其他多方面的问题,导致精神医学本身的领域已经发展出多个分支学科,例如:

    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传统分支,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主要是对异常思维、情感体验、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深层心理活动等的关系。

    精神药理学:又称神经精神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特别是中枢神经及其高级部位相互作用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精神药物的作用原理和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对精神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其次是通过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探讨精神病的病理和可能的发病原理,为研制新药和探索精神病病因提供依据。

    生物精神病学: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等,逐渐由临床研究到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持续发展,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DL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社会精神医学:即从社会学、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精神疾病、行为问题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精神病学:临床精神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传统精神病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广泛的医学,研究内容广泛,包括精神病病因学的生化学说,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学进展,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病因、特征、诊治和预防,以及心身疾病、性心理、性行为障碍、心理咨询及治疗、认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研究儿童少年时期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其范围有儿童心理生理的发育和发展,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障碍,儿童特种障碍,儿童症状性精神病,儿童器质性精神病,儿童期不明原因的精神障碍等。

    老年精神医学:研究老年时期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内容包括衰老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影响因素,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评估方法,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老年期的性、伦理与法律问题以及老年精神卫生服务的措施以及康复等等。

    司法精神医学:以涉及法律问题的精神障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即指具有合法资格的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按照法定程序,针对鉴定委托人提出的案件中所涉及的司法精神病学相关事项,进行检验和判断,提出专门的意见和结论的一项工作,主要评价或鉴定被鉴定人行为的责任能力与安置问题。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外也称综合性医院精神病学。其主要内容是精神科医生在综合性医院中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从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等多方面来多维诊断和处理病人。其中“会诊“常常指非精神科医师要求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会诊,而“联络”则是指精神科医师对内外科进行的服务,如多科会诊、常规心理支持等,后者被认为是健康服务中提高质量的先行者。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可对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更能体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也是减少医患冲突、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

    精神医学相关学科——

    睡眠医学:一门关于睡眠及睡眠障碍等方面的各项医学理论研究的医学学科,从睡眠生理学、睡眠心理学、睡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等角度,研究睡眠的生理变化、睡眠的生理功能、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机制、睡眠障碍的临床类型和表现、睡眠障碍与相关疾病以及睡眠障碍的心理评估、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

    医学心理学:在传统医疗过程中,人们常常只看到所服务的对象的生理、病理活动或生物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心理活动和社会性的一面,以致有“见病不见人”的现象。从目前的医学模式看,这种服务至少是不全面的。因此医学心理学应运而生,它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特别强调整体医学模式,即所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主要任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心理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影响及其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等。

    行为医学:行为医学是一门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整合起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所整合的内容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学、精神医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虽然行为医学涵盖的范围较大,但它只是将上述学科的一部分整合起来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行为医学与上述学科不可互相替代。

    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即病理解剖学改变)的表现(如冠状动脉硬化)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偏头痛)所致的临床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心身医学是研究由精神因素引起或参与引起的、表现为躯体疾病的学科,主要研究范围为:1.研究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与正常或异常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2.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在疾病的病原学、症状学、病程和预后中的相互作用;3.提倡医疗照顾的整体观念,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把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的方法运用于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