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药物治疗
IBS是一种生理-心理共患病,单纯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及长期使用安全性问题,心理行为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Li报告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改善IBS患者胃肠道症状、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明显,且长期随访仍然有效。Wang等研究发现综合的心理干预对于改善难治性的IBS患者生活质量(IBS-QoL)明显有效,对于伴有高度焦虑的患者,焦虑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生物反馈和物理治疗也占有重要地位,Ron等报道了一种可以在消化道内移动的口服震动胶囊,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使IBS-C患者排便次数增加,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总而言之,本次DDW会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IBS的最新研究信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重在阐明IBS的相关机制,探索IBS的有效治疗途径,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015-07-30 张磊 宋军 心身医学实践
文献来源: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26(6):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