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876 次浏览 | 分享到:

4、食物与IBS

  食物因素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包括:①食物吸收不良、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以及食物对肠道的刺激作用;②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代谢,调节肠道功能等。Chumpitazi等研究发现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oligo-,di-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s,FODMAPs)饮食在48h内明显减少肠道产氢,并改善IBS症状,提示低FODMAPs饮食影响肠道菌群代谢缓解IBS症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FODMAPs饮食可以改善IBS患者腹胀、排气及腹部不适等症状(中等证据等级),对于治疗IBS有效,提示饮食控制是治疗IBS的重要手段。Sieg-fried等通过果糖呼气试验(FBT)显示IBS患者中近55%存在果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FBT可作为一种简便的手段用于IBS亚型的鉴别,并指导靶向的应用低果聚糖饮食治疗,而不是广泛的低FODMAPs饮食。
5、基因多态性与IBS易感性

遗传易感性在IBS亚型的发病及症状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多种与IBS相关的基因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辣椒素受体(TRPV1)、白细胞介素-1O(IL-1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麻素受体1(CNR1)、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等基因多态性。Shiotani等研究发现色胺酸羟化酶1(TPH1)和5-HT转运体(5-HTT)基因多态性与IBS-D患者突触间隙5-HT增加有关,且与雷莫司琼的疗效相关。Alexa等研究发现儿茶酚胺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IBS易感性相关,如儿茶酚-()-甲基转移酶(COMT)SNPrs4680和锚定蛋白重复结构域蛋白激酶(ANKKl)SNPrsl800497分别与降低和增加的交感/迷走平衡相关。儿茶酚胺能基因SNPs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反应性,影响脑肠互动参与IBS形成。此外,Camilleri等发现胆汁酸受体GPBAR1基因多态性与IBS症状及关键病理生理机制相关。
IBS治疔进展 
1、药物治疗

目前,IBS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除传统的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新药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或治疗,如促分泌剂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能有效缓解IBS-C患者便秘,口服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可改善IBS-D患者粪便硬度、腹胀、腹痛及整体症状。美沙拉嗪对IBS的治疗作用存在争议,Barbara等研究显示美沙拉嗪800mg、tid治疗IBS-D患者12周,患者整体治疗满意度、腹痛/腹部不适、腹胀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美沙拉嗪对IBS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Lembo等研究显示μ阿片受体激动剂/δ阿片受体拮抗剂eluxadoline治疗IBS-D患者26周,改善IBS-D患者排便频率、排便急迫感、腹痛及IBS总体症状和生活质量。Jan等报告选择性神经激肽2受体拮抗剂Ibodutant呈剂量依赖性的缓解IBS-D患者的腹痛和整体症状。Mira等证实H1受体拮抗剂Ebastm治疗12周,明显改善IBS患者整体症状、腹痛以及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治疗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