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孩子抑郁的背后
来源: | 作者:连四院临床心理科 | 发布时间: 2020-09-22 | 24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开心一点,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听到“抑郁症”这三个字,这是很多人最直观的反应,但抑郁症是一种病,并不能够用开不开心来进行衡量。近来有媒体报道,北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内有40名学生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2成。个别学生因抑郁无法进行论文答辩而休学。抑郁症很近,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抑郁心理;但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拥抱耐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去战胜它。

根据美国精神学会关于抑郁发布的标准,如果孩子不同于以往,几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悲伤情绪中,或失眠、不安、乐趣消沉以及容易疲劳等状况中,且这些情况在两个星期内集中出现,我们就需要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抑郁症前兆:

1)长时间地对以往的爱好、学习甚至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甚至无精打采;

2)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3)记忆力下降,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感到心慌;

4)自感头痛、腰痛和身痛等,但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5)经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6)其他持续型的消极性情绪。

看清这些教育原因,让你的孩子远离抑郁症侵扰

抑郁症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大学生抑郁症的“根子”大都在中学就已埋下。家长一点一滴在平时积聚而成的压力,都有可能变成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看看以下这些教育观念你是否还固化于心呢?兴趣全为“学习”让位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观念已经被许多家长所接受以及固化,许多孩子因此被迫承担的课程压力比他们本应承担的多得多,各种强加的周末补习班都已是家常便饭。部分家长把孩子本应花在其他爱好上的时间和精力,强“挪”到学校的文化课上,而忽视孩子本身真正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们在学习任务难度加大时,长期堆积的厌恶情绪会逐渐集中化,引发一部分孩子郁郁寡欢以及对大部分事物提不起兴趣等抑郁心理。

家长脸色只由“成绩”决定

除了压制孩子的兴趣容易造成孩子抑郁的心理状况之外,传统的奖惩方式也容易使孩子们养成不利于长远发展的价值标准,易因挫败感而丧失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心。达州市自杀学生的家人在他小时候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决定对他的奖惩甚至衡量他的价值,这使得他不断地追求片面的卓越。到了新的环境之后,他仍然用这种价值标准来“规范”自己,并在因不能保持以往优秀成绩、觉得家人对他失望的情况下,产生“分数下”的心理危机,抑郁状态愈发明显,直至自杀。

这是部分家长的缩影:孩子考好时,他们给“一颗糖”,考不好时,甩“一巴掌”。这种传统的奖惩方法反映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错误的引导方向,让孩子产生“在家长和学校眼里,除了成绩,我就再没什么用”的意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极易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他们面对“坎儿”时的心理状态。

孩子心理状态“受冷落”

容易造成孩子抑郁的因素还有许多,可能是生活细节的累积,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大事,甚至是自己的性格特质和身体缺陷等。但不管怎样,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重视与否是影响孩子情绪的关键性因素。

许多父母把对孩子的关心都集中在了学校考试的成绩上,仿佛孩子只要考得好,其他的水到渠成。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孩子在抑郁症前期时得不到家长和学校的心理引导,又或者是家长不愿承认孩子患抑郁症的现实,直至孩子病情加重到影响学业才加以重视。这种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会使孩子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甚至抑郁初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敞开心扉来谈自己的情绪问题。

然而,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中却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我国对此虽也有效仿,但我们仍期待能达到更好的成效。并且,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重视程度也应不断提高,以防抑郁症学生比例增加。


给爸爸妈妈的5句忠告:

1、成长比成功重要

——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现在的父母有个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念书。夏令营,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煮鸡蛋发呆,老师问“你不爱吃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鸡蛋长什么样?”“我们家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所以别老预设结果,而要重视成长过程,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经历比名次重要


——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付出比给予重要


——给孩子爱你的机会


只对孩子付出爱,会让他们没有责任感,只会一味索取。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牙从市场买来,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口,“别动!”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4、对话比对抗重要


——别跟孩子“较劲”


青春期的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四五十岁的父母也爱跟孩子“较劲”,双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比如谈到早恋,许多家长就简单、粗暴地阻挠、强行压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对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强,心灵的大门只朝着同龄人开放,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


5、激励比指责重要


——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求全责备,带给孩子的是负面信息,让孩子怯弱、抑郁,甚至产生厌世情绪。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四、五岁还不太会说话,喜欢静静的坐着,常常发呆,父母一度以为他有智能障碍。小学的成绩是班上永远的最后一名,老师甚至对家长直言:做什么都一样,反正你的孩子将一事无成,最后终于被退学,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拿到。然而,爱因斯终究还是成功了,历经许许多多的波折,他进了瑞士苏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成功的两个关键是叔叔的慧眼与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师叔叔,让他对数理愈来愈有兴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坚信儿子一定会成功,让一个曾被当成弱智的孩子,开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其实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别瞧人家,大胆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