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焦虑、疼痛、心理、心身诊疗中心
连云港市第四人医院临床心理科
当前位置:
连报调查系列报道: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之三
来源: | 作者:lygsxl2 | 发布时间: 2019-06-04 | 8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调查发现,在港城,有部分人正在行动,尝试解开农民工的“心结”,但是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医院里的“心灵志愿者”

对于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他们重点关注的病人之一。杨泗学是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也是在笔者该组报道调查中,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呼吁最多的专家。早在几年前,杨泗学就连续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专题论文,探讨了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杨泗学认为,相对于城里人,进城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经济收入的相对提高,并不能完全驱散他们在城市中的孤独感。这种问题的积累,会形成他们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以及自卑、多疑与他人社会交往的障碍。

为了让更多人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杨泗学等医务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积极治疗前来就诊的病人,在同事间积极进行学术讨论,提高医疗水平外,还经常以“心灵志愿者”身份出现。他们经常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对心理咨询师培训、到农民工聚集区域义诊等机会,积极宣传治疗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里的“阳光家园”

在新浦市东社区里,“阳光家园”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年时间。

“‘阳光家园’的第一项活动,就是邀请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家长上课。”社区主任闫晓娟翻阅着当时的现场记录,笔者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踊跃参与活动,不断和主讲老师进行交流。闫晓娟表示,市东社区地处老城区,7000多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就达到了近千人。这些进城农民工大部分工作在社会底层,相比城里人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包括心理压力,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市融合成了突出的问题。

“如今,‘阳光家园’已经聚集了一批热心人”,闫晓娟表示,有心理咨询师、法院工作人员、劳动部门专家、退休教师、热心义工。“阳光家园”已经成为社区里农民工家庭寻求生活帮助、实现心理压力释放、家长孩子交流的重要平台。

解“心结”需共同关注

2010年4月份,富士康跳楼事件开始受公众关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治疗了一例来自深圳富士康的病人。”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吴医生告诉笔者。杨泗学表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还需要社会像前几年关注农民工讨薪一样,靠政府部门主动介入、媒体积极宣传、市民正确认识。他认为,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妇联等同农民工息息相关的部门,应当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帮扶、法律维权同时,将心理健康疏导作为日常工作之一。如可以开通心理热线,以便在他们迷惘和不知所措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应当鼓励农民工在感到困惑与苦闷的时候,到医院的心理门诊来解开自己心中的“结”。

对社区而言,在农民工聚集地区,社区应当出面将农民工心理问题疏导与日常帮扶相结合。除了外来打工者自身调节外,社区有义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免费的心理救助,在向农民工宣讲法律常识的同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调节不良情绪的讲座,传授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心理自救方法。

“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问题时,才能真正解开他们心里的‘结’。”杨泗学如此表述。

                        (编辑:贺耀堂)